贴身宝贝|新 农 村|政策法规|三农之窗|区域经济|三农投资|农贸资讯|三农科教|文化生活|三农探索|三农人物|三农专题
写作大全|招工招聘|农资购销|农产购销|致富信息|书刊信息|农网导航|打假维权|三农服务|三农调查|三农论坛|三农内参
地方频道
您可以选择查看各地信息
请选择省:
请选择市:
请选择县:
[关闭]
政务频道
行政职能查询:
行政区划查询:
政策法规
频道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法制在线
虫口夺粮!
时间:2020-04-13 18:05:08来源:安徽农网作者:佚名

“小麦条锈病不做好防治可能会颗粒无收。”

“草地贪夜蛾最喜欢吃玉米心叶,如果防不住,最后几乎所有的叶子都逃不过。”

随着气温回升,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陆续进入流行期,已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等麦区发生,专家预计全年发生面积将达8.6亿亩次;草地贪夜蛾去年首次入侵中国,今年发生面积进一步扩大,预计全年达到1亿亩左右;沙漠蝗在东非、西南亚罕见暴发,需严防其入侵并要做好国内蝗虫防治……今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形势严峻,目前防控进展如何?还将采取哪些措施?能否“虫口夺粮”保丰收?

小麦开始长苗的时候,技术人员就来田里防虫了。

“去年12月份,我在地里就发现小麦有病变的现象了。如果不抓紧防治,条锈病的危害会很重。”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百兴镇的尚显龙种植了15亩小麦。他告诉笔者,本地的小麦品种是上世纪从国外引进的,当时品质好,很多老百姓种,后来这个品种染病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

作为百兴镇特色品牌产品“百兴面条”的原料,小麦对老百姓增收致富至关重要。但条锈病常年发生面积多达1万亩以上,给当地农民带来不少困扰。

“小麦条锈病在毕节已属于常发性,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病,严重的时候损失率可能会达到30%到40%。”毕节市植保植检站站长郭国雄说,今年以来,包括条锈病在内,毕节全市小麦重大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已达18.13万亩。

不仅是毕节,全国范围来看,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已成为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大灾害。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目前小麦条锈病已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11个省(市)375个县(市、区)出现;赤霉病菌源量明显高于常年和去年。

“菌源量大、品种感病、春季降雨偏多是导致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大流行的关键因素。”河南省植保站研究员吕国强说,对小麦条锈病,要大力推行“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防治对策,将其控制在点片、初发阶段,阻止其向中、北部麦区扩散蔓延。对小麦赤霉病,要把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主动预防,遏制病害大面积暴发流行。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央财政安排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8亿元,用于支持湖北、河北、安徽等26个省(区、市)做好粮食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农业农村部提前制定预案,做好相关物资准备,派出工作组督导重大病虫害防控;陕西、河南等重发区域开展春防行动……

郭国雄介绍,当地农技干部已为各地选育了抗(耐)病虫麦种,同时加大监测预警力度,利用太阳能杀虫灯、黄板等诱杀害虫,通过农业、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方式,确保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小麦开始长苗的时候,县里的技术人员就来田里防虫了,做抽查,还给我们发了防条锈病的资料。病虫害防控少不了要用一些药,县里特地给我们调配了一批农药过来。”尚显龙说,按照技术要求一步步做好防范,他心里并不慌。

截至目前,毕节全市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害累计防治面积13.36万亩,防治效果控制达到80%左右。郭国雄表示,现在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任务仍然严峻,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争取把小麦的损失面积控制在15%以内。

一些地块已经防治两遍以上,不让草地贪夜蛾害玉米。

“今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偏重,具体到小麦是条锈病和赤霉病,而从玉米来看主要就是草地贪夜蛾的威胁。”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焱说。

源发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草地贪夜蛾,去年首次入侵中国,今年态势更加严峻。农业农村部印发的《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指出,草地贪夜蛾作为迁飞性害虫,已在中国南方定殖,各地区均有集中危害的可能。具体来看,今年草地贪夜蛾发生面临境内外虫源双重叠加,加之越冬基数大、北迁时间提前、发生代次增加,使该虫向黄淮海等北方玉米区扩散蔓延。

“草地贪夜蛾一旦发生,不及时查看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危害玉米心叶,其次是穗。去年影响最严重的时候,我每天都要下地检查。”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的玉米种植户陈伟对笔者说,“这个虫是新东西,刚开始农业部门通过村上喇叭、下发文件的方式,通知我们打药,指导防治之后,玉米地的损失大概能控制在10%以内。”

同在石门县的陈红教最近正在他家的13亩地里忙着种玉米,他向笔者介绍,之前植保站已经下发了预警通知,说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可能会比去年还严重,要提前进行预防。“现在,对于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总体上我是心里有数的。”

针对草地贪夜蛾北迁时间提早等情况,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近日下发通知,明确加密布点监测,在全省布设10个以上高空监测点,适时设立1-2个雷达监测站;做好成虫理化诱控,确保指导培训及时到位,在虫害发生关键时段,深入田间了解生产情况,解决生产突出问题。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从全国来看,按照“早谋划、早监测、早准备、早防治”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优化完善了防控预案;去年底下拨了草地贪夜蛾冬春防控经费5000万元,近期又下拨4.9亿元资金,支持各地提前做好防控的物资准备;根据草地贪夜蛾迁飞路径和迁飞规律,在边境地区、西南华南的源头区、江淮的过渡区和北方防范区加密布设监测网点,增配高空测报灯、远程监控雷达等设备,组织人员地面普查,全方位全天候监测预警。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目前草地贪夜蛾累计防治了190多万亩次,基本上做到应防尽防,一些地块已经防治两遍以上。此外,农业农村部优化推荐草地贪夜蛾用药28种,库存量能够满足6亿亩同类型害虫的防治需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振营认为,尽管今年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会明显重于去年,但基于国内完善的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多种多样的防控手段和技术、健全的防治队伍以及去年在监测与防控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草地贪夜蛾的危害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太大的产量损失。

设定50万亩应急防治任务,备好防蝗物资。

今年以来,沙漠蝗在肯尼亚、索马里等东非国家和与中国临近的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罕见暴发,对当地粮食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蝗灾预警。未来,境外沙漠蝗是否会入侵中国?

潘文博指出,农业农村部今年多次组织专家会商,认为沙漠蝗迁飞入侵中国的几率很小。“沙漠蝗已有数百年历史,主要分布在非洲和西南亚热带荒漠地区的河谷和绿洲,喜高温、耐干旱,迁移的适宜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中国西南边境地区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天然屏障阻隔,沙漠蝗很难越过高海拔山脉迁入,寒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不适宜沙漠蝗的生存。”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认为,虽然沙漠蝗进入中国的几率不大,但仍有概率随季风迁入中国云南等地,需加强监测,严防沙漠蝗迁入,并做好处置预案。

日前,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强调既严防境外沙漠蝗入侵,又继续做好国内蝗虫防治。加强云南、西藏、新疆等可能迁入区虫情监测、及时预警,按照迁入风险,设定50万亩应急防治任务,提前储备50-60吨对路防治药剂。组建50支应急防治专业队伍,组织防控技术培训,开展应急防治演练,形成快速反应能力,发现迁入沙漠蝗,立即组织扑杀。

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之外,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0年中国水稻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全国棉花病虫害总体中等程度发生。

防控任务艰巨,保障继续加力。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草案)》,细化完善了监测预报、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等全链条防治制度安排,为农业发展特别是做好今年重大病虫害防治、稳定粮食生产提供法律保障。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条例让各地防治病虫害有法可依,将有效推动病虫害的防控,对保证全年粮食丰收、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认真按照条例要求,压实属地责任,落实防控措施,坚决打好‘虫口夺粮’攻坚战。”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说。

打好“虫口夺粮”攻坚战,《2020年全国小麦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4月1日)、《2020年东北春小麦生产技术意见》(4月2日)、《2020年西北春小麦生产技术意见》(4月2日)陆续发布。

波浪分割线

2020年西北春小麦生产技术意见

当前,“清明”将至,正是西北备耕抢墒播种春小麦的好时机,局部地区已经完成播种。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以“早整地、机条播、优水肥、防病虫、适期收”为重点的西北春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播前整地

提倡秋季施基肥深耕、耙压,或采用深松后旋耕、耙压,达到待播种状态。对秋天翻完未耙地块,早春应适墒耙压。对冬前未整地地块,早春机械破雪,及早应用联合整地机适墒整地,确保不漏耕,耕后耙细 (碎) 、整平、压实。

二、精准播种

树立“七分种、三分管”的理念,提高播种质量,实现一播全苗、苗匀苗壮,构建良好丰产群体结构。

(一)优选良种。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选择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良种。播前药剂拌种,尽量减少“白籽”下地,重点预防小麦散黑穗病、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等病害。

(二)适期早播。适期早播是春小麦增产的关键,各地春季土壤解冻5厘米、气温稳定通过0℃即可播种。旱地要抢墒早播;新疆积雪较厚的春麦区可采取机械破坏雪层,促进化雪。春麦区春季气温变幅大,要根据当地天气预报,对播期做适当调整和优化。

(三)控制播量。春小麦分蘖期短,分蘖质量差,成穗率低,要获得高产主要依靠主茎穗。按照“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原则,强化精量半精量播种。根据产量目标、品种千粒重、发芽率、田间出苗率计算播量。

(四)做好机播。采用机条播,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播种均匀、深浅一致,播种深度3-5厘米。选用适宜镇压器播后镇压。

三、田间管理

(一)肥料运筹。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配施氮磷钾肥、补缺的微肥及有机无机相结合。基施氮素占全生育期总施氮量的40%-50%,其余50%-60%氮肥在二叶一心期和拔节期追施。磷肥10%-20%作种肥,肥种分箱分施,严禁与种子混播,其余磷肥、全部钾肥和农家肥作基肥于秋翻或春季整地时全耕层一次性施入。滴灌春小麦合理运筹随水滴施氮钾肥。

(二)科学灌水。灌区生育期灌水5-6次,头水在春小麦2叶1心期进行,二水和头水的间隔时间不超过12天,灌好拔节、扬花和灌浆水。滴灌春小麦生育期滴水7-9次,灌水周期为8-10天。

(三)防控病虫草害。及时关注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生物防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重点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喷施药剂控制发病中心,压低病源量,减轻大面积防控压力;蚜虫、皮蓟等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喷施药剂防治;禾本科杂草2-3叶、阔叶杂草2-4叶期时喷施除草剂。

四、及时收获

在小麦蜡熟末期或完熟期及时收获,机收总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2020年东北春小麦生产技术意见

东北春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旱作区,春小麦将于4月上旬开始陆续播种。针对今年气候特点,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了2020年小麦生产技术意见。

一、品种选择

按照我国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东北春小麦区大部地区为强筋小麦优势产业带。主栽品种要以强筋品种为主、中强筋品种为辅,最大程度实现东北地区小麦品种强筋化,提高小麦生产效益及产业化水平。

二、合理轮作

根据“镰刀湾”地区种植结构调整布局,加强春小麦与玉米、大豆、油菜、杂粮等作物轮作倒茬。小麦播种地块应以大豆茬、油菜茬及休闲地为主,其次为杂粮茬和玉米茬。

三、精细整地

玉米、杂粮等秸秆粉碎还田地块,提倡秋翻地、秋整地、秋施肥。对冬前未整地地块,播前可采取耙茬少耕(对角线重耙)整地,有机械条件的尽量加大机械复式作业的强度与面积,防风保墒。由于去冬今降雪较多,一些地块早春墒情过高,影响适时播种,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顶凌轻粑或耙雪整地等散墒措施,确保适墒播种。

四、精准播种

(一)种子处理。播前种子必须进行机械精选,质量达到良种以上标准。各地根据常发病害与虫害情况,选择适宜种衣剂,拨前进行包衣处理,坚决杜绝“白籽”下地。

(二)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播期早晚、地力水平、水肥条件以及优质高效栽培等确定播种密度,一般以亩保苗43-47万株为宜。播前应根据品种的千粒重、发芽率以及田间目标保苗率,精确计算出播种量。

(三)施足基肥。一次性秋施基肥水平为:亩施氮肥(N)5.0-6.0公斤,磷肥(P2O5)5.0-5.5公斤,钾肥(K2O)2.5-3.0公斤。根据不同地块的前茬作物或测土施肥结果,对氮磷钾肥的施入量进行微调。没有秋施肥地块,春播时可采用大型复合作业机械按照上述基肥施用量一次完成分层施肥与播种等作业流程。无分层施肥机械条件的,尽量杜绝种、肥同播,可采取施肥、播种二次作业形式,但间隔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同日或隔天进行。

(四)精细播种。当土壤化冻5-10厘米时及时播种。采用宽苗带条播机播种,要求行距一致,下种均匀,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播种深度视土壤墒情确定,干旱地块适当深播,但应确保镇压后深度应不超过5厘米,播深一致,覆盖严密。播后视土壤水分状况及时镇压1-2次,严禁湿压。待土壤充分解冻后,根据旱情和天气,可在出苗前再次镇压。

五、田间管理

(一)苗期镇压。镇压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地下根系发育,起到抗旱保墒作用,提高抗逆性及产量。根据品种发育特性、种植区生态条件和土壤墒情,在小麦3-5叶期采用V型镇压器镇压1-2次青苗,干旱年尤需镇压。

(二)适期追肥。小麦生育期间可适当补施少量氮、钾肥及所需微肥。在3-5叶期结合除草亩喷施尿素0.50-0.75公斤、磷酸二氢钾0.18-0.20公斤;对茎秆较弱品种或高产田可加入适量植物生长调节剂,于拔节初期进行喷雾。在小麦抽穗初期至扬花期结合防病措施亩喷施尿素0.50-0.75公斤、磷酸二氢钾0.18-0.20公斤。其他微肥施用应根据各地具体需要酌情选择。

(三)防治病虫草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通过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科学施肥、加强管理等措施,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的良好环境,优先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达到绿色优质高效的标准。病害以小麦黑穗病、根腐病、赤霉病等为重点,虫害以粘虫为重点,及时防控。杂草4-5叶前为最佳防控时机,过早杂草没有出齐,晚于5叶已拔节,易伤苗减产和发生药害。

(四)机械化喷施药肥。拖拉机作业要求亩喷液量600-1000毫升,车速6-8公里/小时,要求3-5个大气压,使用进口扇形喷头、配100筛目的过滤器,喷嘴距植株顶层30-50厘米,扇面重叠30%以上。气温高于28℃,相对湿度低于65%及风超过3级(4-5m/s)不宜喷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及雨前4-6小时内不宜作业。严重干旱条件下药液中加入喷液量0.5%-1%的植物油型喷雾助剂等能显着增加除草剂药效。

六、收获晾晒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割晒或联合的方法及时收获。在小麦蜡熟末期或完熟期及时收获。割晒的原则是宁伤勿落,以合理利用后熟作用达到优质高产。联合收获应在完熟期进行,脱粒后要及时晾晒,严防雨淋。

2020年全国小麦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常发性重要病害,不仅严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而且发病后产生的真菌毒素(DON)污染麦粒,影响小麦质量安全,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和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20年小麦赤霉病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大流行,黄淮麦区偏重流行。为推进科学防控,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以下防控意见。

一、防治策略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立足预防。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小麦赤霉病常年重发麦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黄淮中北部、华北等常年小麦赤霉病偶发麦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科学防控,有效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

二、防治技术

在加强肥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的同时,及时喷施对路药剂预防是目前控制赤霉病发生流行、降低毒素污染的关键措施。应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适期用药。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长江流域、江淮、黄淮等常发区,全面落实“见花打药”预防控制措施,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需进行第二次防治的,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次施药。黄淮北部、华北、西北等偶发区,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一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的天气,立即组织喷施“保险药”,严防病害发生流行。

(二)坚持合理选药。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等赤霉病重发区,以及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谨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尽量选用微乳剂等耐雨水冲刷剂型,注重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三)坚持科学施药。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应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保证药液量并注意添加沉降剂。

(四)坚持一喷多效。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各地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吸浆虫、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药肥混用、保粒增重。

三、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有效预防窗口期短、时效性强,要求组织化程度高,各地应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主导优势、农业部门组织优势、植保机构技术优势、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服务优势,切实做到“四个强化”。

(一)强化责任落实。小麦赤霉病防控事关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各级要充分认识做好预防控制重大意义,把防控工作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扶持,细化工作方案,及早安排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督导检查,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强化监测预警。各级植保机构加密监测调查,全面掌握苗情、病情、墒情,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分析会商病害流行态势,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关键防治田块和最佳防控时间,科学指导防控行动。

(三)强化统防统治。各地应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行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施药时间、统一防控行动“五统一”防控,切实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全面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

(四)强化指导服务。各地在服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局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赤霉病防控的重要性。防控关键时期,组派精干力量进村入户、包片驻点,普及防控技术和安全用药知识,“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做好防控,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田。

(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邱海峰 龚文静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关闭】【顶部
>>相关文章
热点图片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