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宝贝|新 农 村|政策法规|三农之窗|区域经济|三农投资|农贸资讯|三农科教|文化生活|三农探索|三农人物|三农专题
写作大全|招工招聘|农资购销|农产购销|致富信息|书刊信息|农网导航|打假维权|三农服务|三农调查|三农论坛|三农内参
地方频道
您可以选择查看各地信息
请选择省:
请选择市:
请选择县:
[关闭]
政务频道
行政职能查询:
行政区划查询:
区域经济
频道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域经济 -> 名城名镇
砥砺奋进筑绿色高地 攻坚克难谋城市新篇
时间:2019-12-23 19:24:37来源:中国城市发展网作者:佚名

   深圳是经济、产业、人口大市,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100万,国民生产总值超2.4万亿元;同时也是空间资源、环境容量小市,境内无大江大河,可建设用地不足1000平方公里。随着城市超常规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先天不足与高度发达的经济行为之间的失衡日益突出:80%以上用水依靠境外引入;近一半河流为黑臭水体;城市内涝问题比较突出;水生态破坏严重。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深圳不容回避的一道必答题。

   正因如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2016年深圳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在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及广东省住建厅等部门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全市以光明区凤凰城国家海绵试点建设为契机,在全市域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治水治城相融合,通过政府引领全部门、规划指引全覆盖、技术支撑全视角、项目管控全方位、广泛参与全社会、以点带面全市域、布局建设全维度的七全举措,探索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法制化、标准化、常态化、社会化的实施机制,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政府引领全部门

   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责任。不仅需要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政府上下要转变思想理念,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不是工程,而是城市发展新方式,而且还需建立工作机制,破解部门条块分割难题。

   近年来,全市以《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纲领,一是明确各部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职责,动员各部门主动作为,结合自身职能细化编制各自工作方案,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切实融入到部门各项日常工作中;二是围绕核心目标,每年制定年度任务分工(4年共确定了376项任务),并加以量化考核予以奖惩;三是做实市、区海绵办两级统筹协调平台,通过采购第三方服务充实人员及技术力量,采取分组督导、联络员制、月报制、领导小组会议制等方式做细工作。

   从2017年起,我市就将政府各部门海绵城市建设年度任务分工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生态文明考核中,并组织各行业专家、社会公众参与考核结果评定。一方面对考评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全市通报,另一方面设置20%的奖励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职能,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同时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的共建共享共治。

   规划指引全覆盖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多样、建设条件差异大的情况,我市加强顶层设计,重视规划体系的融合建构。

   一是谋划了市、区、重点片区三级共计26项的海绵城市规划,并且所有规划成果均邀请住建部海绵城市专委会专家把关、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二是修订了5项规划编制技术规定,使得各类规划编制时能主动考虑海绵城市的要求。三是注重规划成果运用,我市已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纳入多规合一平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示范市规划等10项规划,实现了规划的一以贯之。

   技术支撑全视角

   通过光明区国家试点的探索,深圳充分认识到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标准支撑才能将海绵城市要求楔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到久久为功。

   一方面,我市适时总结经验,于2018年印发了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规划、建设、运维、管理做了全面的规定。另一方面,结合工程建设各阶段特点及各行业需求,制定或修订了34部地方标准、指南及要点,为各行业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

   项目管控全方位

   城市建设行为复杂,需要刚柔并举,因地施策,在营造公平公正一流营商环境的同时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落地。

   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明确要求,不搞指标盲目一刀切。新建项目严格以目标为导向;存量改造类项目结合问题细化技术措施,弹性管控;特殊项目,如应急项目、特殊地质区域项目、特殊污染源地区等,由市海绵办联合八家行业主管部门结合本部门项目特点细化出台源头管控豁免清单,鼓励项目因地制宜实施,不搞目标盲目一刀切出台源头管控豁免清单。

   二是将海绵城市审批关键环节纳入深圳90改革,在不新增管控环节的基础上,实现对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全过程管控。将海绵城市管控要求量化到地块,纳入多规合一平台,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引导建设项目各参与方严格执行海绵城市规划管控指标、相关标准规范,委托第三方对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验收、运维管理等各环节进行抽查核查,对于不守规矩者纳入诚信体系进行处理,建立完善了从规划、设计、建设到监测、验收的全生命周期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

   通过以上举措,目前各部门各区主动入库海绵项目2700项,发放载明海绵指标的一书两证4772份,完成海绵城市施工图审查1213项,委托第三方完成方案设计269项,入库项目现场巡查超过6400项次。

   广泛参与全社会

   海绵城市建设公益性强,只有政府和社会力量共谋、共建、共享,让海绵城市走进市民生产和生活,真正为民所需、为民所用,才能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生命力。

   一是与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签订了海绵城市建设框架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发动作用;二是与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协会持续联合开展海绵科普教育活动,形成了常态化的公众宣传教育模式,目前已走进50余所学校、社区。

   为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我市还出台了财政资金奖励激励政策,共设立10大类奖补类型,覆盖研究、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2019年度经专家评审认定,共有5个类别31个项目获奖,奖励金额1627.98万元。

   以点带面全市域

   在制度机制的保障下,以国家试点建设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已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实施态势。

   点上,本着应做尽做的原则,除豁免清单外的项目,全部施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700余个入库管理;线上,以河道综合整治、道路建设为依托,提升周边区域整体品质;面上,在全市第一批梳理出来的15个汇水片区基础上系统化推进,力促从项目达标到片区达标。

   布局建设全维度

   通过城市非建设用地、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空间划定及设立郊野公园、城市公园、河道蓝线等举措,确立了深圳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总体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格局。向黑臭水体和城市内涝的全面宣战、完善城市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污水处理厂的兴建与提标扩容改造、小区正本清源的全面推进、散、乱、污企业的综合整治,辅以人工湿地、调蓄水池的兴建和排水管网进小区等多措并举,保证了深圳海绵城市建设在中观层面扎实推进。透水铺装、旱溪、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建筑小区雨洪综合利用设施等微观尺度海绵技术的实施,为深圳的城市建设赋予了崭新的海绵理念与灵魂。维度即深度,维度即宽度,维度即广度,全维度的谋划布局为深圳的海绵城市建设插上了大鹏放飞的翅膀。

   通过全部门、全覆盖、全视角、全方位、全社会、全市域、全维度的海绵城市推进模式,深圳提升了城市精细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在此模式下,试点与全市域同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治水、治城相融合,全面纳入各部门日常工作,融入各专项行动;截至2018年底,全市完工海绵城市项目1361项,建成海绵城市项目面积达119平方公里,建成了大沙河、香蜜公园、万科云城等一大批深受市民好评的优质生态产品,极大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深圳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今年5月,深圳被国务院办公厅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11月成功入围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展望未来,深圳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要平台,着力打造区域卓越,全球领先的海绵城市,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在建成区高密度、人口规模超大型的城市基础上,探索海绵城市范本,与深圳产业大城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定位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将不断为鹏城注入会呼吸的可持续发展细胞。(方胜)

   光明区:十大坚持先行先试

   2016年4月,深圳市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光明区凤凰城片区作为先行先试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3年来,光明区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工作,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开发模式,系统解决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和水资源问题。

   光明区深刻认识到海绵城市是一种发展理念,将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层面,用来解决快速城镇化过程带来的城市水体黑臭、积水内涝、生态受损等问题。在宏观尺度上,海绵城市涉及到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的保护,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有效优化,通过生态红线的有效管控保护蓝绿本底。在中观尺度上,构建和网上城市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等骨干工程。在微观尺度上,通过雨水花园、下沉绿地、透水铺装等绿色源头设施,调整径流组织模式,从而实现海绵城市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全过程和渗、滞、蓄、净、用、排全链条管控。

   特别是,光明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在积极探索中总结出十大坚持,打造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光明模式:

   坚持理念先行,通过全方位、立体式长期宣贯,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坚持规划引领,创新城市建设模式,把土地整备、城市更新、城中村综合治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规划范畴,实施流域统筹、系统治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试点区域水体黑臭、城市内涝等问题,全面强化源头渗、滞、蓄,狠抓过程管网系统梳理完善、末端河流综合整治净、用、排,实现防涝达标、黑涝全消。坚持最严管控,首创两证一书和技术审查前期管控机制,完善巡查、整改督办、月报通报等管控机制和专项验收机制,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从项目管控向行为管控延伸。坚持建管并重,强化指挥体系,创新排水管理和管养机制,提升部门协作水平,夯实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坚持流域统筹,试点厂网一体化PPP模式,完善多功能的综合海绵体系。坚持数据说话,通过全面系统监测各类指标,智慧分析、动态评估,让海绵城市建设的结果反映在监测中,让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体现在数据上。坚持海绵惠民,建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攻克高密度难改造片区的城中村海绵建设难题,强化最贴近民众生活的海绵绩效。坚持务实节奏,因地制宜、追本溯源、行之有效、量力而为,使海绵建设与本底特征匹配、与问题成因对应、工程预期绩效明确、与片区开发节奏协同。坚持综合见效,全力整治涉水污染源、打好蓝天保卫战、创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严格管控蓝绿生态空间。

   截至2019年12月,光明区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明显:通过工程和管理并举的方式,光明区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东坑水水质优于试点前、鹅颈水已稳定消除黑臭,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Ⅴ类;积极探索城中村系统治理思路,实现甲子塘等社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公众满意度极大提升;雨水管网长度、覆盖度由试点前的52.5公里、3.2公里/平方公里,增长到目前的115.88公里、7.06公里/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效果显著,试点区域6个历史内涝点已经全部消除;在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共同配合和努力下,光明水质净化厂服务范围污水处理系统进厂水质水量实现双提升,提质增效明显。(方胜)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关闭】【顶部
>>相关文章
热点图片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