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州市环境质量通报 - 环保 - 职能资讯
贴身宝贝|新 农 村|政策法规|三农之窗|区域经济|三农投资|农贸资讯|三农科教|文化生活|三农探索|三农人物|三农专题
写作大全|招工招聘|农资购销|农产购销|致富信息|书刊信息|农网导航|打假维权|三农服务|三农调查|三农论坛|三农内参
地方频道
您可以选择查看各地信息
请选择省:
请选择市:
请选择县:
[关闭]
政务频道
行政职能查询:
行政区划查询:
政务频道
2006年广州市环境质量通报
时间:2013-10-10 15:30:03来源:作者:

  一、概述

  2006年,广州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区、县级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张德江书记关于环保“三个一律”的要求,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职能,把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维护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荣获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成为目前成功创模城市中经济总量最大、建成区面积最大、工业企业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城市。

  2006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浓度优于国家二级标准,降尘量优于广东省推荐标准限值;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81%;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维持良好水平;加强一系列绿色创建、环境友好创建和生态创建工作,全市已批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50个,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0.01%。

  二、环境质量状况

  (一)工业废气、废水排放情况

  2006年广州市工业用煤1881.25万吨,比2005年减少82.86万吨,其中燃料煤1703.94万吨,比2005年减少63.22万吨;工业用燃料油107.83万吨,比2005年减少50.61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2126.49亿标立方米,比2005年减少215.67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1672.75亿标立方米,占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78.66%,生产工艺废气排放量453.74亿标立方米,占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21.34%。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2.48万吨,比2005年减少2.02万吨。

  2006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20444.82万吨,比2005年增加195.43万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19629.32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01%;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21万吨,比2005年减少0.22万吨,氨氮排放548.48吨,比2005年减少280.12吨。

  2006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32.30万吨,比2005年增加91.94万吨;综合利用量605.46万吨,比2005年增加85.21万吨;综合利用率91.13%,与2005年基本持平。

  (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2006年,广州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合计334天,占全年的91.5%,比2005年增加0.5个百分点;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0.05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0.067毫克/立方米,与2005年基本持平,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为0.076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13.6%,三项指标均优于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平均降尘量为5.81吨/平方公里.月,与2005年基本持平,优于广东省推荐标准;地区降水pH平均值为4.41,比2005年上升0.07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为75.4%,比2005年下降6.0个百分点,酸雨污染有所减轻。

  (三)水环境质量

  饮用水源:按“十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权重法)统计,2006年广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81%,比2005年上升1.02个百分点;南洲、西洲、新塘、沙湾、秀全5个水厂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江河:珠江广州河段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等19项指标符合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溶解氧、氨氮、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平均浓度符合Ⅳ类标准,全河段水质比2005年显著好转。

  增江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23项指标符合Ⅱ类或Ⅰ类标准,水质优良;东江北干流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23项指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水质良好;沙湾水道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22项指标符合Ⅱ类或Ⅰ类标准,粪大肠菌群达到Ⅳ类标准;市桥水道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等20项指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总磷、石油类符合Ⅳ类标准,粪大肠菌群劣于Ⅴ类标准;流溪河上游从化段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23项指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水质良好,下游白云段高锰酸盐指数等19项指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总磷、石油类达到Ⅳ类标准,氨氮、挥发酚、粪大肠菌群符合Ⅴ类标准;白坭河化学需氧量、挥发酚等19项指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石油类符合Ⅳ类标准。

  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统计,莲花山、墩头基、平洲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保持2005年水平。

  (四)声环境质量

  2006年广州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5.2分贝,道路交通噪声为69.4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符合“十一五”创模考核的要求。

  (五)生态环境建设

  截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社区3个、省级绿色社区37个、市级绿色社区133个、国家级绿色学校11所、省级绿色学校114所、市级绿色学校618所;组织开展了64个省级生态示范村和64个市级生态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全市已批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50个,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0.01%。

  三、2006年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

  2006年,全市围绕创模目标,通过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等措施,努力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认真把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关,严格控制新增污染。完成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广州地铁六号线、珠江新城西塔、广州新电视台、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和竣工环保验收工作;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南沙炼化项目、180万吨冷轧项目、100万吨造纸基地项目环保审批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推动南沙区发展规划环评以及石油化工发展、供变电系统建设、地铁线网和工业集聚区规划环评等工作;市环保局严格加强污染源头控制,对67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批准或暂缓审批,占市级审批项目的14.66%;大力推进老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制定《广州市老城区退二企业环保认定标准和要求》,拟定“退二”企业名单,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将分期分批退出老城区,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完成《广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编制完成《广州市电镀工业基地建设环境规划(初稿)》;启动《广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广州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广州市<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实施方案》、《广州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环境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作用。

  (二)进一步提高环境监察效力,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相继开展了“绿剑行动”、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治、工业废水整治、船舶排污整治、河涌整治、重点工业企业脱硫执法检查、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打击违法排污行为联合执法等多项专项执法行动,全市各级环保部门共出动44000多人次,现场检查排污企业27000多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547宗,关闭128家污染企业,停产307家,限期治理62家,限期整改2200多家。其中,作为省重点督办的增城市新塘镇二级水源保护区内76家漂染企业已全部停产,其中28家已搬入新塘环保工业园;完成省重点督办的增城市仙村水泥厂群整治工作,关闭小型水泥企业7家;立案查处二氧化硫排放违法行为17宗;检查饮食业户9004家次,责令303家补办环保手续,对1097家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对144家进行经济处罚,责令137家不符合环保条件的饮食业户停业。

  妥善处理信访投诉问题。坚持执法与信访相结合,围绕群众投诉热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执法行动,全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全市各级环保部门共受理环境污染投诉20192件,办结19739件,办结率为97.8%。

  严格排污许可证和总量管理。根据省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开展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解工作,对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进行核定,向218家重点工业企业核发了2006年排污许可证;首次将污水处理厂纳入排污许可证核发范围,对大坦沙等9家污水处理厂核发了排污许可证;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对持证企业实行一证式监管,做到依证管理、按证排污、超证处罚,较好地实现了总量控制目标。

  (三)妥善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全力确保环境安全。

  全面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对石化等10个重点行业的56家市属单位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建立了全市危险化学品企业数据库,制定了化工企业环境安全风险名录,督促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按要求整改。

  进一步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妥善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制定《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广州市环保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16个子预案,初步建立起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四级预案体系。加快市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建设,“广州市环境监控流动指挥平台”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组建了各级重特大环境事故应急分队,加强日常演练和培训,提高了广州市环保系统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四)深入推进“碧水工程”,巩固提高水环境质量。

  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大力推进河涌综合整治。至2006年底,全市建成12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87.7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1.64%;基本完成河涌截污27条,综合整治56条(段),整治河道总长386公里;铺设截污管线250公里,整治堤岸17公里;圆满完成珠江综合整治“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目标任务。为倡导群众关心、爱护珠江母亲河,成功举办了横渡珠江活动,市民共同体验了珠江综合整治成效。

  (五)深入推进“蓝天工程”,巩固提高空气环境质量。

  强化工业废气治理。在巩固2005年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全市以56家二氧化硫排放大户为重点,加快推进脱硫工程建设,脱硫能力达8.6万吨/年。大力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经国务院同意,广州市于2006年9月1日提前实施机动车国Ⅲ标准,整体实施工作平稳、顺利;继续加快清洁能源使用步伐,全市共有6430辆LPG公交车、16000辆LPG出租车投入使用;加强用车大户汽车排气抽检执法、机动车排气道路抽检执法和群众举报冒黑烟车辆查处,全年共抽检机动车41470辆,责令9719辆排气超标车辆限期维修合格。继续深化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州市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行动方案》,为建立健全跨部门饮食服务污染防治和查处协作机制奠定了基础;严把新建饮食服务业项目环保审批关,控制住宅区内报建饮食服务业项目;进一步推进饮食服务业使用清洁能源和油烟治理工作,全市8532家饮食业户改用清洁能源,4371家安装了油烟治理设施,建成区内饮食业大灶清洁能源使用率达94.13%。

  (六)启动实施“宁静工程”,营造安静生活环境。

  2006年5月,经市政府同意,印发了《广州市“宁静工程”实施方案》。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广州市“宁静工程”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内环路等中心城区典型道路、机动车辆、在建施工工地、饮食服务业噪声污染防治等9大项目33个工程的实施。

  (七)大力实施“固废污染防治工程”,加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

  推进《广州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深入开展危险废物和严控废物产生源普查工作,共调查企事业单位3031家,基本摸清全市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制定了《广州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不断提高辐射环境安全防护水平和辐射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做好全市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申报登记工作;开展了全市进口废物处理情况专项执法检查,全面加强固体废物管理;积极推进广州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建设。

  (八)继续推进“青山绿地”工程,不断深化提高建设水平。

  市委、市政府在总结“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一期工作的基础上,对未来4年继续推进二期工程进行了部署;下发了《生态广州-面向2010年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了二期工程的总体目标和重点项目。在为期三年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一期工程中,我市共建成16条主干道林带、13个近郊林区、119处园林景观,完成了613个采石场、采泥场的整治复绿。截至2006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30平方米。

  四、我市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近几年,我市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措施,全市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要实现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我市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空气污染方面:珠江口附近城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较大,区域性二氧化硫污染问题突出;机动车及工业排放导致的氮氧化物等氧化型污染突出;道路扬尘、机动车排放以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的二次转化导致的细粒子污染较为严重;化工行业,储油库、加油站及油罐车等导致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酸雨污染仍然较重。

  水污染方面:污水处理系统配套截污工程全面建成和完善河涌综合整治尚需一段时间;一些工业企业废水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上游城市来水对我市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噪声污染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噪声问题突出;建筑施工噪声、餐饮娱乐业等噪声和部分工业噪声尚未得到彻底控制,噪声扰民仍然是市民投诉的热点。

  五、2007年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2010年一大变”和“绿色亚运”为契机,巩固创模成果、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一年。2007年我市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千方百计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按照我市2007年二氧化硫12.4万吨和化学需氧量11.3万吨的控制目标,做好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解工作,通过签订责任书、落实实施方案、强化重点源监督、制定实施考核办法、探索污染防治项目资金补助制度等措施,在保障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是进一步加大污染控制力度,优化城市环境。重点抓好饮用水源安全和河涌整治工程;全力以赴完成脱硫任务;全面落实《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多方联控解决饮食服务业和噪声污染扰民问题;着重加强危险废物和放射源监管;深入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三是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推动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三个一律”的要求,严肃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总量控制要求实施建设项目环保审批;重点抓好规划环评,深入推进南沙规划环评;加强“三同时”管理;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分级审批制度,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水平。

  四是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环境管制和监察效能。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着力解决水污染、工业废气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饮食业油烟噪声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分阶段开展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河涌综合整治、饮用水源污染隐患、饮食服务业综合整治、总量控制、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打击非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等专项执法检查。

  五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实施“退二进三”,推动“中调”战略;积极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发展环保产业,打造绿色经济增长点。

  六是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环境保护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环境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健全环境执法监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保法规政策保障、环保科技支撑体系。

  七是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通过加强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公众参与和系列创绿活动,强化群众的环境法制意识和环境伦理观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八是强化思想作风建设,提高环保队伍五种能力。大力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不断增强控制污染、巩固和提高环境质量的能力,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环境安全的能力,环保规划先导、科技带动的能力,倡导环保理念、引导绿色消费、促进环境友好的能力,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营造社会和谐的能力。

  2007年,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将继续努力,共同促进我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论坛精选
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