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的感悟和实践性思考 - 民政 - 职能资讯
贴身宝贝|新 农 村|政策法规|三农之窗|区域经济|三农投资|农贸资讯|三农科教|文化生活|三农探索|三农人物|三农专题
写作大全|招工招聘|农资购销|农产购销|致富信息|书刊信息|农网导航|打假维权|三农服务|三农调查|三农论坛|三农内参
地方频道
您可以选择查看各地信息
请选择省:
请选择市:
请选择县:
[关闭]
政务频道
行政职能查询:
行政区划查询:
政务频道
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的感悟和实践性思考
时间:2013-10-18 17:03:49来源:作者: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讲到社会工作的时候指出:“社会工作一般指由那些掌握专业化的科学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职业社会工作者,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以及相关的福利保障,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由此可见,社会工作的核心是通过提供专业服务,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的社会工作者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笔者把学习实践社工专业知识的感悟和实践,书写成文,与同行分享,以期获得指教与共鸣。

  一、社会工作的关键问题是改变

  社会工作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就目前的社会工作理论还没有定型的表述,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的关键问题是通过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改变现状。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和准确,希望商榷。在这一命题之下,就是社会工作如何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这就延伸到社会工作的基本问题:运用专业理论、建立专业机构、依靠专业方法,从社会中的个案问题开始,逐步调整不和谐的社会关系,解决存在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平衡发展。

  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主要是收养“三无”和退役军人中的精神病患者。基于社会工作理念,第三福利院的社工们2007年开始学习社工专业知识,两年多来,在学习社工专业知识过程中,边学习边实践,将学习到的社工专业知识用于为收养对象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224名精神残疾人第一次办理了加入医疗保险的手续,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为160名精神残疾人第一次领取了《残疾人证》,获得了政策规定的优待待遇;为67名精神残疾人第一次办理了《无固定性收入重残无业人员生活补助金》,已经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为99名60岁以上老年残疾人办理了《北京市城乡居民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生活补助金》,改善了老年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独具特色

  教科书上指出: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理论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这个“助人自助”的宗旨独具特色,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是指以助人为目的,第二是指科学知识为基础,第三是指依靠科学的助人方法,第四是说这种助人活动要解决问题。笔者对“自助”概念的理解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服务对象的,既要通过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服务对象自立;第二个层次是对工作人员的,即通过学习社工理论,可以并且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并且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提高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于自己的认识,还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功能。社会工作者在履行职业的同时,既帮助了别人,又净化了自己,应该说社会工作是锤炼人性至美的一种理论和职业。“助人自助”的理念在改变着被助者生活状态的同时,也在改变者助人者的生活态度: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很多弱势群体人的生活境况,“助人”,使我们获得了很强烈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自助”,在助人的过程中,提高了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开拓了我们的思维视角,增强了我们的工作能力,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是我们在学习实践社会工作以前想不到、也做不到的。我们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这突出体现了社会工作的理论特色。

  社会工作的助人不是像志愿者或者“活雷锋”那样以自己内心的道德驱动助人行为,而是以社会工作的职业规范约束和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的双重驱动为动力,去帮助别人,这就有别于纯道德的志愿者或者“活雷锋”。社会工作者没有职业规范约束,就不是社会工作者,但是如果社会工作者没有人性良知的道德操守和职业道德理念,仅有职业规范约束,根本做不好社会工作。

  三、社会工作突出实践性

  社会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统一,理论是实践的升华,实践是理论的应用和发展。“社会支持理论”指出: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所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者表达性支持,社会支持网络是指“指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支援、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

  精神残疾患者,由于疾病本身违反正常人行为的特异性,普通人对于精神残疾所持有贬损的社会评价,导致精神残疾人在所有弱势群体里面,是得到社会网络支持较差的群体。如何帮助精神残疾病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做好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生活功能训练、社会功能训练是精神病院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难题。

  我们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帮助北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精神病患者解决社会社会支持不足问题。2007年,北京市出台 “城镇无业居民参加医保”政策后,我们马上联系北京市社保中心进行咨询并积极向市民政局、福利处反映:收养在福利院的“三无”无业残疾人应该享受同样得医保政策。经过反复协调有关部门,在2007年终于得到北京市劳动保障局的批复:允许住在福利院的无业居民参加医保。第三福利院的社工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整理资料数据8700多个,终于按照社保中心的要求,完成申报工作。本院224名“三无”精神残疾患者就享受到了医保报销60%的待遇。加入医保前,因为资金短缺,原来的治疗、康复只能在维持状态下运行,加入医保后的用药和治疗,更多的是考虑减少对患者的副作用;原来不能做的治疗项目,现在能做了;原来不能转出院检查治疗的患者,现在能够与社会上普通人一样转院就诊。67岁的“三无”女患者要某某,股骨颈骨折,送她到外院治疗,支付医药费1.3万元,恢复得很好,这种情况在加入医保前只能维持治疗。“三无”患者贾某某,精神分裂症伴发肺脓疡,如果没有加入医保,只能低水平维持治疗,加入医保后,能够为其使用中高层次的抗生素,两周多就恢复了,仅药费就支出一万多元,这在加入医保前是做不到的。

  基于社会工作理念,在为住院的精神残疾人办理医保后,我们更加积极的寻找有关改善精神残疾人的政策规定,在国家颁发第二代《残疾人证》的时候,社工们主动找到残联,请求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办理了残疾人证;在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无固定性收入重残无业人员生活补助金》的政策以后,社工们积极联系社保部门,为本院的精神残疾人办理了生活补助金;在北京市政府出台《北京市城乡居民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生活补助金》的规定以后,社工们快速找到社保部门,为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了生活补助金。社会工作理论使非专业社工成为社工理念的实践者,能够为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我们很自豪。

  没有社工理论的指导,我们的助人理念就不会上升到这个层面,没有社工专业知识的学习,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专业方法,特别是对于整合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工作的理解,比学习社工理论以前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实,不仅是为弱势群体服务,就整个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讲,有很多方面是需要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社会资源整合工作的,结合北京市民政局提出的“大民政”思想,就是一种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大民生、大服务、大和谐”的理念。社会工作理论的专业性和实效性,突出表现在它的实践性上,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应该努力把社工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构建和发展和谐社会。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论坛精选
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