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新疆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综述 - 民族 - 职能资讯
贴身宝贝|新 农 村|政策法规|三农之窗|区域经济|三农投资|农贸资讯|三农科教|文化生活|三农探索|三农人物|三农专题
写作大全|招工招聘|农资购销|农产购销|致富信息|书刊信息|农网导航|打假维权|三农服务|三农调查|三农论坛|三农内参
地方频道
您可以选择查看各地信息
请选择省:
请选择市:
请选择县:
[关闭]
政务频道
行政职能查询:
行政区划查询:
政务频道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新疆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综述
时间:2010-05-19 16:37:01来源:作者:
摇动的手鼓、欢快的舞蹈、悠扬的古调……5月6日至18日,由新疆各专业文艺团体倾力打造的25台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优秀舞台剧目,在乌鲁木齐为新疆各族人民奉献了一场空前的艺术盛宴。

这是新疆民族文化长期得到充分涵养和保护,结出丰硕果实的一个剪影。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民族文化之花绽放得正艳正红。

民族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初夏的傍晚,晚风醉人。

新疆莎车县铁匠阿地里·阿不都克热木来到附近的公园,和其他演出队成员一起,在七旬艺人“舞蹈大叔”肉孜·阿尤甫的带领下,和着乐器奏出的音符,且唱且舞。在莎车县,赶完县城里的巴扎,再来到公园享受木卡姆,已成为这里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维吾尔木卡姆作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艺术,流传于南疆绿洲的各个维吾尔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前夕,“十二木卡姆”处于消亡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自治区迅速组织专人为“十二木卡姆”民间艺人录音,并请音乐家用五线谱把它记录下来,从而使“十二木卡姆”完成了由口头传承向文本传承的转折。

这是一组令木卡姆艺人为之动容的事例——

上世纪八十年代,自治区相继成立了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同时出版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等书籍和光盘;

1996年,新疆艺术学院成立了木卡姆表演艺术班。自治区还根据木卡姆的分布情况,全区统一规划、建设了10个传承中心,为“十二木卡姆”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

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74岁的若扎姆是莎车县著名的“十二木卡姆”民间艺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莎车县,“十二木卡姆”老艺人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每月400元的生活补助。若扎姆说:“我们有幸赶上了今天的好时代。我一定要带好徒弟,把艺术传承下去。”

吐鲁番盆地鄯善县鲁克沁镇文化站站长吐尔逊·司马义是吐鲁番木卡姆的第七代传人,近年来,他和他的农民兄弟频繁地被请到上海、北京等地演出。他说:“现在,许多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我这里学习。这一切,都是政府重视木卡姆艺术的结果。”

来自新疆文化厅的数字显示,国家和自治区每年投入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经费近2000万元,“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塔吉克族鹰舞”“锡伯族西迁节”“塔塔尔族撒班节”等一大批民族传统文化瑰宝都在保护之列。

从民歌歌词、民间笑话、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寓言、谚语,从民族英雄史诗到民间长诗,从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族到锡伯、乌孜别克族……在自治区组织下,大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遗产得到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

与此同时,政府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早在1999年,中央政府就拨款760万元用于重修乌鲁木齐洋行大寺、伊宁拜图拉清真寺与和田加麦大寺。2008年,国家拨款3300万元用于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和香妃墓的修缮。截至2008年,新疆已发现文物点40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2009年,自治区启动“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对新疆古代“丝绸之路”主干道上的大型遗址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行区域性、综合性抢救和保护。

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韩子勇说,在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上,新疆十分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其中仅用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保护的投入就接近600万元。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论坛精选
热图